一)烛光

又玩到了天黑

夜晚 母亲点着蜡烛

坐在我身旁 手把手教我写字

油昏的烛光 只能照亮田字格

那么大的地方

那么大的后山

那么大的村庄

黑漆漆

昏暗暗

只有窗前的这点烛光

只有练习本泛的游光

手把手 慢慢地

昏沉沉 一笔一划


二)作业

课堂上

老师点了我的名

问我作业写了没

竟是那么着急

我不知道昨天还有作业

昨天好像也没上课

怎么突然就问我要作业

“我写了”

“在哪里 拿出来”

我意识地翻着书包

书包里 没有作业

“在家里”

“走 回家里 拿过来”

“哦 好”

我跑了老远的路 从学校

到家楼上 打开柜子

翻了很久 翻了被子

一层层地都翻了

确实没有 怎么会没有

又翻了很久 翻到昏头

我知道 那里没有我的作业


妈妈叫醒了我

床上 我睡着了

她笑着问我

“你的书包呢”

我的书包

我的书包

“你的书包

  央央姐给你带回来了

  老师说 你作业没做”

傍晚 放学了

我的作业呢


原来 央央姐 有读书


三)训话

舅舅家 金庄村 又唱戏了

妈妈连晚带我去看戏

五色流彩 我和如意

忘我的人群中的忘我

被母亲拉着说悄悄话

“舅舅家里有好吃的给你吃

  走哩快”

懵懂忘乎之际

我转身跑过马路

推开门

啊——

语文老师-班主任 坐在中前

那昏黄的酒桌上

摆满了吃的

他们 说说笑笑

身后 咿咿呀呀

我低压着头

被母亲推拉到老师旁

他们 说说笑笑

“……怎么样了”

“……知道了吗”

什么也听不清

我什么也听不清

鞥 鞥 鞥

“听老师说的

  去吧 去看戏”

母亲 笑着 推着

查看全文 | 分类:南国 | 评论 | 2022年11月28日

一)生死的意识

一只飞鸟的死亡

寂静 无声 跌落

没有同伴的哀乐


一只河马的出生

拥挤 嘶裂 跌落

没有家族的盛宴


人类的出生与死亡

焦急 等待 不安

伴随着宗群的聚会

学会了用眼泪表达

无论喜庆

还是哀伤


后人迷困生与死

欲除人世的渺短

寻求 寻求 仙丹

不像 飞鸟 河马

即便有生的使命

亦无死的礼赞


风雨飘摇的夜

飞沙走石的路边


二)继承的意识

飞鸟的巢

会留给飞鸟吗


河马的滩

终归于河马吗


那是短暂憩息的地方

那是短暂憩息的地方

一个雨季 一个冬季

又往他处迁徙


飞鸟没有收藏

河马没有遗产

他们在当下的生命中

争取 消耗 殆尽

直到旱季的到来

直到生命的终结


当人类看到飞鸟与河马

当人类看到生命的头尾


当眼前看到过去

当现在看到未来


当富有看到贫穷

当贫穷看到富有


人类收藏与保管 占有

在生的过程中

在撒手之后

将一切

继承给了

初生的后代


干枯的河滩

支离的巢

无尽的宝藏


三)人和动物

生死观念的诞生

继承概念的发明

终于使人与动物

有了本质的区别

查看全文 | 分类:诗 | 评论 | 2022年10月27日

一)有关宇宙的问题

宇宙有边界吗

宇宙的边界就像细胞壁

宇宙的边界由宇宙自己构成

就像水的边缘由水构成

当一个或无数个宇宙像细胞一样

堆积在一起

我们高速驱驶的飞船

就像一根针一样

从内部穿刺向宇宙的外部

到达另一个宇宙


宇宙的问题和假设在于

所有的宇宙形式

他们都一样吗

他们是和我们一样

是由可捕捉的原子与不可见的引力构成

还是别有他法


二)宇宙的穿越

穿越宇宙

或从一个宇宙逃离

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即便到达宇宙的边缘

面对表面结构的张力

就像一只蚊虫

被粘在了水里

或是被强作用力

吸裹在了内部


当你悬停在宇宙边界

他的边界

就像天幕

暗影耸峙

一望无际


我们的飞船不能

直直的飞行

直直的飞行

并不能穿越宇宙的边界

直直的飞行

只能让宇宙跟随你滚动

我们的飞船必须

做高速的旋转运动

像钻头一样

像子弹一样

从内部到外部

从外部到内部


几乎是一瞬时

完成宇宙间的穿越


三)为何要穿越宇宙

为什么

我们

要去穿越宇宙

宇宙

已经足以广大

足以我们在有生之年

尽情探索与享用


一定是宇宙内部

受了极强的污染

或是被采撷而空

或是我们知道了

宇宙外

还有一个世界


我们一定不知道

宇宙外面的样子


除非

我们曾经知道

这宇宙外的事情


四)宇宙外的神秘

宇宙是神秘的

宇宙是多样的

当你身处一个宇宙

你了解了这个宇宙

并不代表

你知道另一个宇宙

宇宙

就像这世界

有的组成肉

有的组成铁

有的组成沙子


宇宙虽然统一

并没有固定的

组成形式

如果你没有见过

你预料不到

宇宙间组成的

法则与材料


他们可能是雷

他们可能是电

他们可能恶贯满盈

他们也可能

春风如露


除非你像这世间的人

看过众多的材料与形式

创作过各种有意思的东西

你才能对宇宙间的不同

有着表面而深刻的理解

但你

终究没有去过别的世界

你也只是道听途说

没有确实见过

所以

对于宇宙外的宇宙世界

你也仍只好停留于想象

并借用你曾经看到过的


五)神的能力

神的能力

是有限的

神或上帝

并非全知全能

他只对这宇宙负责

他只能统管这宇宙

他所有的造物

也并非全出自他的手

离开了这个宇宙

宇宙

对他而言

他也是一个陌生人


六)神性

神的子民

即便完全愚蠢

他也要生一个聪明的

因为伟大如神

不允许自己的光辉得不到遗传

不允许因看不见聪明的孩子

而怀疑自己的能力

他要在聪明的孩子身上

看到自己的神性


除非

他不想要孩子

仅仅追逐于宇宙间的游戏

但他迫使的野心

也不至于

不希望

那愚蠢的子民看不见

他快乐地游戏

查看全文 | 分类:诗 | 评论 | 2022年10月26日
什么花
一生只开一次
名贵且热烈

什么花
成片成片地开
追随且被喜爱

什么花
开在春夏秋冬
期待且被种养

什么花
无闻更羸小
偏开僻暗无顾

花的命运

命运如花

查看全文 | 分类:人 | 评论 | 2022年09月07日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却不说三十到四十这十年中最重要的心路历程。


三十,至少还是青春的,带着一种欣喜,带着一种理想与朝气,也带着桀骜不驯,看世间不过如此,大有初出茅庐不怕虎的壮气。也因此,对社会的规则和市场的生产需求机制不甚明了,在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前行的路上,才才而立,虽步履幼嫩,却也勇敢地向前迈了一步,也算而立成人了。


但三十的路程才行出不久,终是也要趟进这人生历程的深水区。这是人生中一条三十与四十的界河,分隔着青嫩与盛丽,或也分隔着勇气与无力,我通过这样的想象,猜想孔子所言之下的心思。或许有人五十不惑,有人六十不惑,有人到临终前才不惑,亦或有人终生未得开窍与困惑。所以,这界河是宽的,也可能是窄的,也有人的生命中就没有界河,他们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已有人为其开山劈石,前路坦荡,无需体验立与惑,而只需知天命即可。但对我们来说,这条河无论宽窄深浅,我们总要过去,就像那“小马过河”,即便问了再多的人,求了再多的菩萨神灵,他们的答案只是出于自己的经验,最终仍全然只得依靠自己。


所以,当我们确实趟入这河,或深或浅之际,或没或出之时,那必然是心生恐惧的。他即是害怕,害怕看不见却又有感触的未知。他还是恐怖,恐怖所有失败后无力承担的后果。是绝望,绝望所有选项排演过后不得不选择既定的道路。是前后动弹不得,是深夜无尽的黑暗,是暗流带来的漂浮摇晃,是脚底不得站稳的泥沙,是挣扎呛水的最后一口窒息,是顷刻的无所意识,是最后刹那的危机反馈下的轰隆耳鸣,在黑夜,在床上躺着的却又似深陷深渊,无尽沉入。但脚尖,仍在试图探寻可能的救你一命的石头,手指,尝试能抓住一切可能的漂浮物。却尽显无力。


与此同时,是不断地怀疑,怀疑曾经的道路自信,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安然在此渡过、活过,怀疑这所有的前前后后自己亲手种下的因果。更是一种断续的疑惑,这疑惑只是存在于深夜,存在于深夜的床上与枕头边,疑惑什么,疑惑今时明日世界运行的规则,疑惑天是否会塌下来。更会疑惑它会怎么来,疑惑所有这一切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在主导,恐怕社会秩序、组织惯性在明日的坍塌、消逝,如突临的战争,打破所有可能的延续,…让所有这一切在明日暂停与消逝,人们归复平静与静止,…乃至所有能生发的都将被消灭。但我们所做的仍在延续,但没有了全部的反馈,我们却承担所有。大厦将倾。


此时此刻,这么大的人,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像一个无助的小孩,是信心满满而立时行途不久后的摔倒与恐惑,也是未来不惑之时所必须经过的励炼,这个时候,最需要“父母”的手再来拉一把这个孩子,最需要“爸爸妈妈”的话语再来不断地哄骗几次这个孩子。三十出头之际,是多数为人父的年纪,也是多数人重返“幼儿”的年纪。在蹦跶了二三十年之后,终于,又回到孩童之初,体验了初立到行走的心理,经历的恐惧与害怕,也终于在能走能跑之时消逝于九霄云外被自如的行动惯力所取代,只是,这次,我们都身体力行地刻入灵魂记忆的深处,久久不能忘怀。并以此为教训,训戒为后来的自己,也训戒着自己的后来者,告诉他们,不要害怕。这日夜会过去,太阳会照常升起,天不会塌下来。


当我们成功趟过,那河的在否便不是什么事情,

当我们成功趟过,那河的深浅便是个人的秘密,

或许当未来回忆,或许这河未尝不是一个戏说。


而立不惑之际,如果你也有这样一条河要过,请不要害怕,会过去的。

查看全文 | 分类:人 | 评论 | 2022年08月07日

一)

前台电脑后女人的脸

在开门营业之际

低俯在桌下扑打着粉

微紧微抿的干嘴唇

时皱时松的红眉头

手掌大的小圆镜

映着左脸映右脸

急匆匆 忙匆匆

侧脸轻挑的笑

还有点儿不满意

再补补 扑扑扑

扑扑扑 点点口红

有了口红就有了气色

再描描 轻轻揉

有了眉毛就有了精神

不用装了

这次是真的好看

左照照 右瞧瞧

细细看 粉遮了瑕

一张脸顿时有了光彩


二)

女人的脸

过了十七八岁的年纪

便一日不如一日了

红斑 暗纹 皱 松驰

折磨得心力交瘁

维生素 粗粮粉 瑜伽 跑步

开水 茶水 爽肤水 卸妆水

钱花了 也注意了

好过一段时间又来了

索性慢慢忽略这些事

一次紧绌的化妆

似乎又年轻了


三)

年轻的记忆不像电子存档

对年轻的回忆不会回到精准的时光

更像似模棱两可的打菜

这边挑一点 那边挑一点

二十五岁的年轻是在十八九

三十左右的年轻是在二五六

对年轻的认定

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推移

四十时年轻是三十

六十时年轻是五十

不能奢望过于年轻

那年轻早已不可触及

甚至不能带来什么感观的动容

如果每次的当下

能回到过去的五年 十年

便已是祈求的幸运

为此 我们稍微化妆

真像了五六年前的自己

五六年前的自己

在此刻遇上你

便是年轻了


四)

我如何能隐藏年龄

他即便不常提起

也少不了时现身影

慌忙的 还有

还有

无数盯看着我的眼睛


五)

化妆的女人 何时卸妆

查看全文 | 分类:人 | 评论 | 2022年07月26日

在学习与教育的世界,二分法式的划分大概是能将我们的孩子与家长归类清楚的。根据个人长期的教学观察总结,他们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无感”与“有感”学习,“无知”与“有知”教育。以下我们分别说说,这两种情况在孩子的学习中分别呈现怎样的面貌,及它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展开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为本文确述概念定义:“有感”&“无感”学习指青少儿在学习及其受教育的过程中,由学习材料和教学方式、方法而产生的情绪、心理、结果反馈的分类。“有知”&“无知”教育指家长或家庭单位对青少儿学习内容、形式、方向、规律的意见与评价影响、过程与结果干涉的分类。


青少儿时期的“无感”学习与“无知”教育680.jpg


一)“无感”与“有感”学习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的孩子或早期孩子来说,学习是“有感”的,因为它不像我们日常吃穿住行,完全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且有全体社会人的示范。“学习”虽然是我们作为人融入社会必须要去做的事情,但和人自身自然的生理成长构成来说又是被动的。我们不会天然地会走路,不会天然地会识字、审美、逻辑、劳作,能不费力地唾手可成总是最好的。所以,“学习”天然是一种困难与挑战,这种感受,也天然地让我们及我们的孩子进行某种逃避。

 

虽然我们的社会教育或教育观念已经极力地柔化、缓解孩子早期进入学习困境与难度,例如通过动画、绘本、歌曲、色彩、动漫、教具、游戏等各类途径及轻量化知识的教育形式,帮助早期青少儿轻松愉悦地进入学习领地,但极少孩子能真正从这些轻量化或愉悦的学习方式中退脱出来,养成面对学习困境或挑战的勇气。且早期青少儿极难意识到,以上的学习方法只是一种轻浮的表皮,大人们或教育者们希望他们能借助这样的方式达到学习的内部,达到知识的真正地界,但孩子往往沉浸在这些表象中,认为那就是他要学习的,或本该体验的,而对所要传达的内在的知识熟视无睹或根本忽略。因此,这样的方式有时可能是教育行业的商业化意志,也有可能是青少儿教育观念的陷阱,还有家庭教育想当然的理想化途径,也或是一种善良的引诱,但对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却常常被理解为学习就是应该这样的快乐、浅显,或是应该这个的方式。这对他们而言,是真正的肤浅的快乐与解压,如果这样的学习方式能长久下去就可学有所成,我想孩子们及我们成人也都不免喜闻乐见的。

 

显然,这样极具信号化的学习方式是“有感”的,它的有感不仅在于它的不可持续性、标志性、刺激性、目的性,还在于孩子对其深入体验而养成的依赖性和随意性。它需要借助每一个新颖或娱乐化的工具、媒介才能去调动、刺激孩子对某一知识标的的学习信号,在每一步,在每下一步。这样的学习方式显然是不长久的,即便我们在幼儿时期以为给予充分的“尊重”,就是获取学习兴趣的信号,而一旦到了“学习本身”和“真实学习”的阶段,因为学习的刺激手段随着课题的深入和单调的知识量叠加而逐步平和甚至消失,对学习目的的标的也逐步长远化,短暂的“有感”学习方式因着普遍更加“本质化”的学习环境而不得不放弃时,则相当于需要重新构建学习方法与学习心态,而这,又需经历漫长的一个或多个新周期、新时机了。

 

但此时,学习也再次转变为新的“有感”,即失去信号的乏味与失焦,即需主观培养兴趣与专注力,即明显地感受学习的困难与不可持续,这样的“有感”压抑着普遍孩子的学习情绪与意志,如果我们稍不加注意与引导,便溃败一时,兵败如山倒。因此,对于学习的真相与规律越早接触、引导、理解,越早内化于个人生活与成长过程中,无疑是正向与正确的。

 

与早期“有感”学习方式相比,那“无感”是不是意味着残酷与严苛、规矩与严格呢?正恰恰相反的是,哪怕早期“无感”学习,也不意味着不能游戏与轻量化。

 

“无感”是不察觉、无意识。是面对正向、正经、正确学习的生活化,是学习情绪平衡的常态化。是对“难易深浅”的不告知、不知晓、不感知,如走路会摔倒、喝水会噎着,它们是正常的事情。如果我们在孩子很小时候,耳濡目染地告诉、描绘学会开车会有车祸的几率,那学习开车就会有心理阴影,就会抗拒。所以,对于孩子学习的“无感”式“宣传”,也是要以身作则,积极地常态化示范。

 

例如,孩子在接触一项新技能或新的学习项目,不(主动)问“要不要”、“好不好”、“想不想”等情绪判断词,不(主动)提及“难不难”、“简单不简单”、“会不会”等感知判断词,也不(主动)提及“有用没有用”、“进步在哪里”、“优秀不优秀”等结果判断词,同时避免学习前、中、后等物质性奖励的措施,使之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中产生“有感”情绪和感触,进而家长被动产生对孩子贴服性的顺从及降低学习标准。而一旦青少儿能在以上判断词间获得某种有利于逃避学习的价值判断和方法,则容易产生个体-家庭学习方法的路径依赖,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普遍家庭教育系统的失效。所以,我们为什么需要学校呢?为什么需要独立于家庭教育系统之外的教师呢?但往往已经为时已晚,真正在早期就已建立“无感”学习的孩子,更能在家庭之外的教育系统中获得足益的发展。

 

这就像不久前,我的同事经历的滑雪场的例子。

孩子和家长都第一次去滑雪场,都是第一次接触滑雪,但是普遍成人,尤其女性成人更难完成初次滑雪的训练,哪怕她们已经花钱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教练。但孩子们则能天不怕地不怕地顺利学习。这是“无感”式学习的最佳案例。如果以“有感”的学习方式或进行错误的学习示范、引导,那大概会有一半的孩子站在滑雪场的开头无动于衷,或自己找块角落玩雪。滑雪练习的失败、摔倒,甚至扭伤,真是再正常不过,但在初次学习中,如果教练(环境)没有对家长进行某种“恐怖式”的心理教育(信号)及其个人经历伤害、困难(经验),那么成人也就不会传递这样的“有感”信息给孩子。

 

因此,我们也仿佛看到一些早期“天真的”、“低敏感性”的孩子,或没有经历过“有感”学习的孩子,在面对更多“学习高峰”或“新进程”时,能“无感”地推进下去。如他们不会意识到“困难”,而是优先常态化地学习,不会意识到这个知识或技术是我不会的,而是优先模仿了再说。我们相信,每个孩子其实是有积极学习的心态的,当他哪怕掌握了学习的一些细枝末毫,他们也是想积极发挥与再进取的。而通过这种“无感”和常态化,不轻易打断学习进程,反而在不断地时间积累中促进他在这一方面的知识积累、技术积累,实现从“不会到会”,从“模仿到掌握到发挥”的喜悦的过程,实现学习能力的跃迁。同时,经过长期的“无感”养成,更能在面对新技术、新阶段中,执行学习情绪的惯性发展,进而促进对学习的更高、更宽领地的占领。

 

虽然,孩子面临的学习门类和阶段总是不尽相同,但我们如能了解学习真实的面貌和底色,道理就容易相通。例如,美术学习其实和数学学习相似,都涉及几何比例与解题的先后逻辑;兴趣班和校内学习相似,都涉及学习状态和情绪控制。户外运动和家庭整理相似,都涉及面对个体承担和协同。培养孩子的“无感”学习,首先是意识:不将家庭生活或吃穿住行、玩具、游戏之外的学习独立出来,而是统一的整体,大人在孩子面对孩子学习时的心态需要调整为日常化,而不是急功近利或引导为好玩。例如,我们会听到新生家长给孩子介绍或带引进入新课程时,容易脱口而出“这个很好玩的”,“有很多的玩具”等等,固然这个理由能循诱孩子进入课堂,但最终最早放弃的也是这批孩子。因为,他们没上多久,就觉得课程不好玩。而最终,家长们好像也能在“不喜欢”、“很难”、“另一个课程更有意思”、“学不到什么”等等理由中说服自己。学习就是一件像吃饭一样的事情,不挑点、不浪费、不慢慢吞吞、不哭闹、不讲价、必须吃。把学习平常化,也就“无感”了。

 

因此,初期的学习,良好的家庭示范是必要的,即便家长不读书、不学习,也可表达认真工作、认真做事等言行,建立“这些都是正常的事”的认知与体验,是不需要“有感”刺激和表达的。如果家庭没有这样的氛围,寻求外部“无感”的学习环境就很有必要。即家庭也可设定为休息地,而外面的人、孩子,他们此时此刻,都在学习场内学习。所以,特定场合的特定氛围是必要的,让人们、孩子,意识到:在这里,该做什么事,该怎么表达情绪,即在特定场合内,他人已为你做了良好的示范,如同在滑雪场,如果有一半的孩子在玩雪而不去滑雪练习,那后面新进的孩子也往往会跟着去玩雪的。

 

显而易见的是,“无感”学习除了以上的家庭意识、学习环境,那最终又必然地需要对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进行选择。即回归到我们开头所说的,它们对知识所做的标志性、刺激性、目的性所展现出的娱乐性与严肃性气氛、教具之间做到如何的平衡,或侧重在哪一方面。它们在学习引导与实操上有无让孩子深陷“有感”学习,产生过度的感官式兴奋,而又在长期的学习过程后,没有种下内心的喜悦和养成“无感”心态。

 

而在意识到青少儿早期需要培养“无感”学习后,我们也许更需要让家长知道:“无知”教育的必要性。


二)“无知”与“有知”教育 


“无知”和“有知”教育的绝佳例子莫不是绝大多数家长面对过的小学数学了。

当家长哪怕知道零星半点,往往亲力亲为指点孩子作业,而如果你知道地更多,外加勇气,甚至也能“指点”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向,提出“应该这样,或应该那样”的意见。而当你全然“无知”时,也就极少做出干涉的行为,全权交给孩子或老师。

 

其实个体间的家庭教育系统如果成功,或能满足家庭教育需求、目的,社会是可以不需要“教师”这个职业及“社会教育”这个行业的。

 

但我们又面对如此多的成长个性化需求、教育目的,及社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和资源重组,个体的家庭教育系统即便成功,也仅能发挥自身局部优势,解决其中一个或部分教育问题,因此,选择外部教育系统就成了必然。

 

“有知”与“无知”不是说家长懂不懂的问题,而是家长所知道的,是否跟得上时代发展和教育新路径。

 

例如中国的80后家长普遍在他们初中、高中接触过同龄孩子学习美术的情形,那时候没有更多样的美术教育方法和方案,而当时在学的也主要以考前素描、色彩为主,因此便在脑海中种下“学美术=学素描”,及美术学得最好的标准就是“像”-在纸面上表现出现实拟物的真实感。因此,这批家长一旦想让孩子学画,往往也会脱口而出:“你们教不教素描”,“这孩子画地好,这么像”等需求与评价,但家长不知道的是,美术教育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哪怕考前,已经发生了一改过去以单一素描方式来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趋势。整个时代随着教育的规范化和教育理念、方式的发展,包括部分创新教育机构的新观念传导,新生代的家长也慢慢知道美术教育早已一改过去单一的培养方式和教学目的,但要真正改变落在大部分家长身上的普遍观念,仍需进行大量的社会更迭。因此,我们好像看到,声乐教育、甚至是古筝、二胡等器乐教育,或初中、高中等不被家长熟知的教育、不确信自身能力的教育,反而能全权托管,难去干涉孩子的学习计划。

 

“有知”与“无知”教育更还体现在家长对教育规律和教育本质的了解上,如果普遍家长经历过“教育规律”式学习、意识到“教育规律”对学习发展的影响,并获得相应的学习成果,就能明白教育的长期性与周期性,就会对“有知”做出“无知”的行为与情绪判断,进而对“知”进行补充和深入。而一旦我们停留在“有知”上,那教育的问题就会困顿于问题本身,难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幼儿-小学阶段,男生较为女生好动活泼,如果我们以“有知”的角度,或着重在孩子的专注力训练,甚至和女孩子的比对当中,那男生在这个阶段就反而被这个问题所响应,变得更加好动或内敛。亦或女生在此阶段天然的表现冲动和相对的“细致性”,让家长产生孩子“优秀”的“有知”,但她们也终究会成长,面对全体学生需共同面对的学习问题,而如果我们此刻停留于此,那后面的学习教育就要面临更大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的成长阶段与学习周期性的变化,不被“有知”所影响,而忽视我们需要“无知”的部分。

 

所以,“有知”的局限性是影响我们对教育进程和学生个体间差异的判断,及主观的自我确认和忽视客观发展的整体面貌。同时,“有知”亦是一种限制,因为家长与孩子的成长时代不同、社会的价值观不同、教育的发展目标不同,及家庭个体认识的不同,造成一知半解,且社会面教育的沟通不足,限制了更多“知”的可能性。因此,普遍层面上的家庭放弃“知”的影响和干涉,可能是对个体教育环境重新构建的最佳方式之一。

 

而对于少数层面的家庭,因他们能“有识”自身及教育环境、资源、规律,在初期便坚定选择好发展大方向,使之在中后期的教育中扮演“无知”的角色,即天平的两端都能获得某种平衡。故我们常常聊起优异的学习能力者时,他们的家长往往存有很多的“无知”,好像他们真的不知道孩子为什么能学进去,学了什么,学习的效果怎么样,及为什么在别人的口中学好。

 

因此,我们在这里又不得不从“有知”与“无知”教育的表面之下深入分类家长自身的情况,即上文提到的对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的认识,即家庭自身会不会选择、能不能学习、懂不懂学习规律,即眼识。而另一端是,“朴实的家庭”往往也能做好教育,即他们虽然不会、不能、不懂,但他们不喜欢花里胡哨,老老实实,尽可能地托付给社会教育(如果坚持所学,社会中所呈现的每种教育模式与方法都有其最终“成功”之处,但其成果因为技术、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等不同而效用不同),也是一种“无知”的方式。

 

综上分析,及我们的社会群体观察,将教学的“感”&“知”两大概念做四象分,分别总结其学习、教育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


学习教育体验四象观察680.jpg

注:有感到无感,并非一成不变,有时受强理性-升学压力支配而转变,抑或通过强坚持,促使到达新领域的彼岸。无知和有知,在同一家庭中也并非单一化的呈现,家庭单位或家长对同单位内的两个或多个孩子的评价与干涉方式存有不同。

© 导图、文字版权所有 。

查看全文 | 分类:观察 | 评论 | 2022年05月15日
« 之后的文章 KH
⛰️🌳👾🌨️🍚
更早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