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我还没有做父亲,但到了此时此刻,我也大致懂得做为父亲的些许道理,及他的情感和心理。
我也大致猜想,父亲的父亲,是如何希望,他的子女的生活,能如大多数相对良好的家庭的子女的生活,有稳定的工作、干净明亮的家室,及有健康抚养的孩子。
亦如父亲希望的那样。
每个父亲的孤独,是不能言说的,即便有不满意,也像似淡泊的世外高人,寡淡而浓烈地笑。
父亲的笑是有苦衷的,父亲的笑也是平常的。亦如我那样对着他笑。
他是生气的,他是有怒火的,如果我们还小,是会打过来的。但我们都老了。
岁月并不如我们计划的那样,看似胜利在望,转眼又遥遥无期。每一次希望的沉没,又在无端的揣测中复活,直到他再次死去。
所有不美好的也只能在变得更差之前接受,谁知道这样的不美好,是不是已经是以后的美好呢。
父亲肯定是不懂美好这样的词的,但他即便见了这样的光景,也定然知道,在这样的年代,美和好应该是怎样的事。
每一代父亲的盼望,结果大概是“就这样吧”。
诗性,便是见一物的春夏秋冬,感其幼青盛落。
这一自然动态的接纳与题咏,并以自然之物构建人之生活之物,是乃中国人的诗性。
宫殿恢宏气势,亦有生阶前草之时,对这一生命形态即便哀悼也内心通达,因此知兴替,也容得从头来过。这是与西方所追求的诗性截然不同的。
西方的诗性及其追求,从文学、音乐、建筑中大致可知,西方人更意为事物的永恒,即爱、即不死的灵魂或躯体、即大理石的塑像与建筑,直到信仰求永生。这种永恒性和更替性,和中西方古人所生存的地理面貌是极大关联的,古欧洲人深处北纬或南及干旱沙漠,春夏秋冬各时存令不同,以漫漫冬夜为终,或以漫漫沙漠为海,与中国纬度适中、各地貌均衡易于四节表现不同。
中国人亦追求永恒,如天宫神道,但往往给予其冰凉不近人情之感,所以永恒也失去了诗性的浪漫和悲愁,但永恒对西方则是一种喜悦、一种诗意。
如西方璀璨钻石之于爱情,而中方更钟情于悲欢离合之相思。
我们对诗性的遗忘,如同将他从阴晴圆缺到天体月球,少了些许的自然感怀,填满了科学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