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wnred
K H

问归期

寒袭时节遣影单,

情绪空朦聊无谈。

夜雨凭东堪扰厌,

只念汝归何期还。

2018年6月5日 | 分类:诗 | 评论

童话

一)

从前,有个电风扇。

他呀就站在那儿,一直在摇头,

摇来摇去,摇来摇去,摇来摇去,摇着头…

别人说什么他都在摇头。

说对了也在摇头,说错了也在摇头,一直摇头。

有一天,他不摇了。

说什么也不摇。

原来呀~是他没电了。

 

二)

从前,有一滴雨。

他从空中掉下来~

掉呀掉呀掉呀掉~

掉呀掉呀掉呀掉~

掉呀掉呀掉呀掉~

掉了很久,还在那里掉。

于是他努力地

掉呀掉呀掉呀掉~

掉呀掉呀掉呀掉~

掉呀掉呀掉呀掉~

掉了半天,还在那里掉。

于是他又努力地

掉呀掉呀掉呀掉~

掉呀掉呀掉呀掉~

掉呀掉呀掉呀掉~

终于,他好像看见了什么!

于是他更努力地

掉呀掉呀掉呀掉~

掉呀掉呀掉呀掉~

掉呀掉呀掉呀掉~

啪~


三)

从前,有两个樱桃,

一个是红色的,另一个也是红色。

他们从小就长在一起。

一起发芽,一起开花,一起结果,一起淋雨,

一起晒太阳,一起吹风,一起受寒,一起变红,

一起被摘。

他们被放进同一个框里,

放进同一辆运输车里,

放进同一个超市里,

放进同一个货架里,

放进同一个包装袋里,

放进同一个碗里,

放进同一双手里,

放进同一个嘴巴里。

2018年5月31日 | 分类:品 | 评论

生气

一)

有一年冬天,我和弟弟睡在同一张床上,盖着一床的被子。

我把我那边的拗起来,像春卷一样,弟弟看见了,也想拗,却拗不起来。

于是就生气,要到我这边来,我不让。

这时我爸看见了,就要过来对我生气。

说道:你让着你弟点不行啊!

然后,我也生气。 

 

二)

有一年,也不知道弟弟做了什么错事,反正肯定是做了什么错事了。

我在QQ还是短信上说教了他,他就不理我了。

那条信息我还保留在QQ上。

前几年,我又看了一次,真是又骂又说教的。

如果我有这样的哥哥,我也生气不理他。

2018年5月31日 | 分类:人 | 评论

如果爱会遗传

我在我爱的人那里

遗留了情意

爱我的人从我这里

遗留了情意

爱我和我爱的人

隔了千万里

却不知爱我的人

如见了我爱的人

会不会爱转情移

 
 
2018年5月29日 | 分类:信 | 评论

女人的前程与依靠

一个午夜,我匆匆地离开家门,去往此地。横过马路,不觉看去,遇见了你。
如果,那是你。
浓妆艳抹地你,在午夜的路边疾行。似有一辆车在身后等你,开着夜灯,照亮你的脸。
做为男人动物的我,这刻,联结这些因素,我只会空想。
我不会回头。只这一瞬间的对面,也许我也会认错人。
年轻的女人,有着纵情的资本,放浪形骸却又随波漂流。
谁不想有个稳定可靠的家。
老了便有了老了的日子。

 

2018年5月26日 | 分类:人 | 评论

30岁理解的“给予”

小时候看《圣经》,最是其中一句印象深刻了:“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那时候,是不懂的,总觉得圣经里,耶稣、上帝说着有违天理的话。虽然,现在看来,看这些所谓的经典名句也还常感唐突,却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应对、理解。


2011年,独自骑行,行经偏壤的西部——甘肃、川西、西藏,乃至后来的贵州、广西。一路上,受过纯朴的乡村人帮助,也有被小孩、狗,以及不老实人的欺负,其中,最是胆颤心惊的,便是西藏一路。

西藏路险,可回过头来:险途不在路,却在人心。


入藏,看着那么多有钱的人入藏,带着散钱,带着大白兔奶糖,装得满满当当。遇到小孩分发、遇到沿途的村人分发。时日久了,小孩们便养了伸手拿、要的习惯,渐渐地好像也形成了约定俗成的风气:到最后,不带、不给的入藏人们,反而是有违“习俗公德”的。

后来,看到在各种各样的旅游攻略上,各位亲历的人开始呼喊,“不要再给小孩递东西了”,可是,长久造就的惯性,哪能说改就改得了的呢。


这样的“帮助和恩赐”对给予的人来讲往往是无条件的、是一次性的,送完就走,从此以后和他再无关联,或许只是在长久的以后,有那么一丝的言谈生趣与幸福的回忆。却不知,被给予的人慢慢地养成了伸手要来的习惯,最后反而破坏了其自食其力地生活能力。那些看似的美好的“给予”又何尝不是一杯慢性毒药,一人给予一杯,慢慢地“杀害”一个人、一家人、一村人呢!


又想起,新闻里说了很多中了六合彩的人,往往都是落魄而终的:或无节制地生活方式,或不善的投资计划,或不受控制的财务计划,或社会对其不端的诡计,等等这些不一而足。


对于“贫穷的人”来说,因为没有形成“富足”的精神意志和善于打理、规划的行为习惯,以及因为突然的给予而导致的生活形态和生活阶层的断层,这些突然到来的财富反而是不能承受的,甚至是连累家庭的。“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未尝不是“保命”的一种方式呢?!


一个家庭,如果生活贫足,对这样的家庭给予,整个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是需要他们在精神和行为层面共同富足的。而不是像我这样:一次、两次地给予一个家庭的小孩短暂的物质享受。

就比如带他去一次牛排馆,去一次游乐场……回来后,小孩便会又了念想,便会向家庭嚷闹着要去第二次、第三次。而失去了后续给予的这个家庭,在后来,又该如何对应。


凡此,是我们没有正确地理解“给予和接收”的概念,也没有正确地找到“给予和接受”的行为方式,更没有端正好“给予和接受”的态度。


30岁理解的“给予”是:不能随便地突然对一个人好,不能把美好的事物突然地给与不该承受的人,不能因为一时的给与改变被给与的生活轨迹,不能突然地给与而导致心理和生活环境供应链的断节,不能因为突然地给与而导致家庭长久的物质生活要求的负担。


30岁理解的“给予”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轨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命活法。我们可以是困难时候的帮助,而不是突如其来的惊喜。


经历过精神的洗礼和磨砺,得到该得到的。


*注:西藏美好大于险恶,文言主题,为单拎所见所遇个例。观者勿以点为面,偏见主张。
2018年5月17日 | 分类:人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