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乐的几个历史时期
一)初高中的时候,在同学们和相及年龄段的孩子还在听市面流行音乐的时候,我已经开始选择听的音乐了,他们所听的也未必不是甄选的,但我也自认为我所选的,是不同的。那时尤其爱听的是西方歌剧,如《歌剧魅影》、《猫》等一些系列的西方歌曲,但也是有中文歌曲的。那时候听歌、学歌,即便这喉咙不行,音调不行,单词不行,普通话不行,却开始在心中有一个我的理想的声音,在发声,在唱念。那时的音乐,是单纯的好听的,是没有情感的,听的也是别人的情感,在那里起起伏伏,甚是好听。
二)直到后来,音乐好像是为那当下而写,我也因我所听的音乐而感,或沉默、或平静、或流泪。这时的音乐才和我的局部产生关联,产生了在特定时间发出特定共振的情境,陪伴我渡过那年轻而短暂的片段。
三)大学时,又开始寻集好听的音乐,他们如同好的绘画作品,各式各样,却被后来的大姐说,“你的音乐有禅意”,那些听多了的音乐,虽然也只是难以自拔,但也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某种音乐体系,是描写我的,也是描写我所关联的,也是描写我与我所关联的事物的关系,我们听的音乐,即便我不是作曲家、填词人,无论中西方,无论古典现代何种风格,那都已不再是创作者本身的作品,而开始随着零星音乐的构成形成自我表述的关于描写特定人的作品,他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深度,描写某种气质。
那些音乐,那些歌是我的。即便听了十年我仍然不清楚那些英文歌唱的是什么意思,只是简单的几个单词。
四)此后,音乐是一种思念和某种历史的记述与回忆。即便那是一首全然听集到的新歌,也开始被浸润,被同化,被响应某种情感和向往,渐渐地,也产生了关于我和你的故事,这些音乐是为人生的过去或未来、某种可能或不可能的事和物而发声、而描写、而延续的,是带有想象的。无尽的悲悯与喜乐,尽藏在音乐的缝隙里,展开无限的畅想。
五)从有词音乐,到无词音乐,音乐所记述的事件与空间、时间被放大,从中文歌曲到外文歌曲,音乐所关联的懂的、能体会的事与情被未知的、难以知晓的事与情响应,音乐是对已知局部展现,也是对人未知领域的展现,过去无比沉重、深刻、重要的历史事件被压缩于整体的某个角落,也逐渐平平然淡泊,曾需用完整一首歌或更多首音乐所描述的事情也仅需几个符号而已。我们也知道,即便是几个符号、某种片段,他的前前后后的铺垫与描写,是如此的紧密不可分割,共同完成我们对那事、那人多余的想象与情感、历史代入。而那些看似未知的,也早已深埋于历史的土壤,不过此刻随着音乐发芽而已。
相关文章:
最近发表:
雨中一梦初觉醒 (2017-10-15 3:8:56)
第四十天`拉萨之大昭寺(一) (2011-5-10 23:31:38)
江 河 (2011-1-28 2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