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望母亲接回
风逍摇夜夜雨迟,
课结半宵母忘知。
方片芭蕉接雨嗣,
切切伶仃待家思。
风逍摇夜夜雨迟,
课结半宵母忘知。
方片芭蕉接雨嗣,
切切伶仃待家思。
熏风昼长除衣凉,
瓜果颂香卧冰霜。
慈母手扇书田伴,
昏嗑已笑涎珠郎。
一)初高中的时候,在同学们和相及年龄段的孩子还在听市面流行音乐的时候,我已经开始选择听的音乐了,他们所听的也未必不是甄选的,但我也自认为我所选的,是不同的。那时尤其爱听的是西方歌剧,如《歌剧魅影》、《猫》等一些系列的西方歌曲,但也是有中文歌曲的。那时候听歌、学歌,即便这喉咙不行,音调不行,单词不行,普通话不行,却开始在心中有一个我的理想的声音,在发声,在唱念。那时的音乐,是单纯的好听的,是没有情感的,听的也是别人的情感,在那里起起伏伏,甚是好听。
二)直到后来,音乐好像是为那当下而写,我也因我所听的音乐而感,或沉默、或平静、或流泪。这时的音乐才和我的局部产生关联,产生了在特定时间发出特定共振的情境,陪伴我渡过那年轻而短暂的片段。
三)大学时,又开始寻集好听的音乐,他们如同好的绘画作品,各式各样,却被后来的大姐说,“你的音乐有禅意”,那些听多了的音乐,虽然也只是难以自拔,但也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某种音乐体系,是描写我的,也是描写我所关联的,也是描写我与我所关联的事物的关系,我们听的音乐,即便我不是作曲家、填词人,无论中西方,无论古典现代何种风格,那都已不再是创作者本身的作品,而开始随着零星音乐的构成形成自我表述的关于描写特定人的作品,他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深度,描写某种气质。
那些音乐,那些歌是我的。即便听了十年我仍然不清楚那些英文歌唱的是什么意思,只是简单的几个单词。
四)此后,音乐是一种思念和某种历史的记述与回忆。即便那是一首全然听集到的新歌,也开始被浸润,被同化,被响应某种情感和向往,渐渐地,也产生了关于我和你的故事,这些音乐是为人生的过去或未来、某种可能或不可能的事和物而发声、而描写、而延续的,是带有想象的。无尽的悲悯与喜乐,尽藏在音乐的缝隙里,展开无限的畅想。
五)从有词音乐,到无词音乐,音乐所记述的事件与空间、时间被放大,从中文歌曲到外文歌曲,音乐所关联的懂的、能体会的事与情被未知的、难以知晓的事与情响应,音乐是对已知局部展现,也是对人未知领域的展现,过去无比沉重、深刻、重要的历史事件被压缩于整体的某个角落,也逐渐平平然淡泊,曾需用完整一首歌或更多首音乐所描述的事情也仅需几个符号而已。我们也知道,即便是几个符号、某种片段,他的前前后后的铺垫与描写,是如此的紧密不可分割,共同完成我们对那事、那人多余的想象与情感、历史代入。而那些看似未知的,也早已深埋于历史的土壤,不过此刻随着音乐发芽而已。
一)
他们看起来还如此的年青
如果你不去问那年龄
也至少不会与同龄的人对比
他们也根本不像老去的人
如果你不和正在老去的人对比
他们也的确如此
他们自己也那么认为的
但他们开始观察到
并注意了一些细节
那些老去的蛛丝马迹
或是不再年轻的事情
老去是缓慢的
当他们开始关注这个话题
其实就已经老了
即便身体的比例与样子
在正面看起来
还年青着
老去应该是突然的
是突然的事情
如果没有事情打发
老去就会显而易见
直到有一天的某一刻
突然老了
和所有人一样
二)
所有能支撑起的
是那印刻在心中的梦
在年轻的时候
如果这时候梦永远年轻
永远定格
人是能一直年青下去的
但梦中人会老去
即便梦已停滞于现实
而梦中人在现实中却实已老去
当我们意识到现实连结在梦中
那刻
便一同老去了
关于出生
我不记得了
也许他们还记得
在那一刻
怀着焦躁与喜悦
对于当时与未来
关于死亡
我也试曾想
也许他们会知道
在那一刻
是遗憾还是喜悦
对于当时或过去
鲜艳明媚勾人魂,
青春活力掠眼神。
天造形容遗天职,
与汝同生不同尺。
浓烈不知怎消除,
及至夏时更郁欢。
周目索寻尽相似,
唯有情性无能谈。